查看原文
其他

辛波斯卡诗16首

波兰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zymborska,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兰诗人、翻译家,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的女诗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美称“诗歌界的莫扎特”,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1945年3月发表第一首诗《我追寻文字》。1953年起在文学**杂志《文学生活》撰写书评专栏“选读札记”。1992年这些专栏被编成书出版。除了个人的文学创作之外辛波丝卡还曾经把许多法文巴洛克文学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波兰语。2012年2月1日,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在克拉科夫因肺癌逝世,享年89岁。


Wisława Szymborska was born in Kórnik* in Western Poland on 2 July 1923. Since 1931 she has been living in Krakow, where during 1945-1948 she studied Polish Literature and Sociology at the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Szymborska made her début in March 1945 with a poem “Szukam slowa” (I am Looking for a Word) in the daily “Dziennik Polski”.


During 1953-1981 she worked as poetry editor and columnist in the Kraków literary weekly “Zycie Literackie” where the series of her essays “Lektury nadobowiazkowe” appeared (the series has been renewed lately in the addition to “Gazeta Wyborcza”-“Gazeta o Ksiazkach”). The collection “Lektury nadobowiazkowe” was published in the form of a book four times.


Szymborska has published 16 collections of poetry: Dlatego zyjemy (1952), Pytania zadawane sobie (1954), Wolanie do Yeti (1957), Sól (1962), Wiersze wybrane (1964), Poezje wybrane (1967), Sto pociech (1967), Poezje (1970), Wszelki wypadek (1972), Wybór wierszy (1973), Tarsjusz i inne wiersze (1976), Wielka liczba (1976), Poezje wybrane II (1983), Ludzie na moscie (1986). Koniec i poczatek (1993, 1996), Widok z ziarnkiem piasku. 102 wiersze (1996). Wisława Szymborska has also translated French poetry.


Her poems have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book form) in English, German, Swedish, Italian, Danish, Hebrew, Hungarian, Czech, Slovakian, Serbo-Croatian, Romanian, Bulgarian and other languages. They have also been published in many foreign anthologies of Polish poetry.


Wisława Szymborska is the Goethe Prize winner (1991) and Herder Prize winner (1995). She has a degree of Honorary Doctor of Letters of Poznan University (1995). In 1996 she received the Polish PEN Club prize.





现 代 中 国 的 少 数 民 族 文 学

所谓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主要是指中国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体制以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由少数民族出身的作者创作的文学,包括民间创作和作家创作两大范畴。相对于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促进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在现代中国文学大系中历史性地成长出一支不断壮大的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学力量。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从质量和数量上还不能超越汉族文学,但在短短百年的时间内依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如满族作家老舍、舒群、端木蕻良、马加、李辉英、金剑啸等,苗族作家沈从文,蒙古族作家萧乾、纳·赛音朝克图、仁钦浩日勒,回族作家张承志、沙蕃、木斧、马瑞麟、穆青等,维吾尔族作家阿·维吾尔、黎·穆塔里夫等,哈萨克族作家唐加勒克,壮族作家陆地、华山、韦杰三,白族作家马子华、马曜,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等,其中老舍、沈从文不仅是少数民族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而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们以自己的杰出创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大厦的构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数民族文学尽管风格各异,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仍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战斗精神,与普罗文学具有天然的精神联系。现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大多数都亲身参加了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正义斗争,他们的文学创作多数是对这种斗争生活的反映。如韦杰三、马加、李辉英、金剑啸、陆地、华山、阿·维吾尔、黎·穆塔里夫、穆青等都在战火硝烟的环境中创作出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普遍地表现了对祖国、对故乡风土人情热爱的深情,对各民族大团结的赞颂和对本民族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和深切关注。现代少数民族文学在题材内容上表现出了不同作家之间的差异性。一部分作家长期生活在汉族人民居住集中的地区,写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但大多数作家都专注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苗族、土家族的生活命运,老舍作品中的京腔京味和旗人特有的风土人情,马子华描写的滇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悲剧等,都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而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独放异彩。
第三,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艺术土壤主要是本民族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这是其特有的民族特色的根源所在。如现代少数民族诗歌就大量地吸收、借鉴和改造了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诗歌形式和审美趣味。现代少数民族小说则十分注重对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叙事情节的吸纳。
第四,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大发展主要是在建国十七年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获得的。前期主要是诗歌方面的成就突出,后期尤以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为主,并涌现出李准、霍达、张承志、阿来等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推荐阅读:

伏尔泰《致吕兰夫人》

让·拉辛《一个基督徒的诉怨》

圣-阿芒诗2首赏析

史蒂文斯诗11首

狄金森诗3首

华兹华斯诗2首

叶芝情诗2首

阿米尔·欧尔诗4首

阿尔阿札威诗5首

丹雅·蜜凯尔诗4首

史蒂文斯诗10首

巴列霍《人类的诗篇》21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6首

马克·斯特兰德诗4首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托马斯·胡德诗2首

秋曼·哈笛诗4首

葛瑞夫诗7首

奥登诗10首

和泉式部短歌22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5首

维庸诗4首赏析

维奥诗2首赏析

马莱伯诗2首

巴列霍诗4首

龙沙《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7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5首

帕斯捷尔纳克诗13首

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阿吉·米斯赫尔诗17首

詹姆士·梅瑞尔诗7首

加尼埃《犹太姑娘》

龙萨诗6首赏析

辛波丝卡诗39首

瓦烈赫诗23首

雪莱《致云雀》

詹姆士·梅瑞尔诗14首

史蒂文斯《望过田野,观察鸟群飞翔》

罗伯特·布莱诗5首

丁尼生诗2首

尤金·菲尔德诗3首

聂鲁达诗30首

博尔赫斯诗8首

露易斯·格吕克诗2首

约翰·瑞博坦兹诗2首

莫里哀《情诗》

布瓦洛《致莫里哀》

拉贝诗3首赏析

塔契娅娜·莫塞耶娃诗选

特朗斯特罗默诗107首

卡尔·桑德堡《雾》

华兹华斯诗10首

华兹华斯十四行诗6首

马林·索雷斯库诗11首

瓦夫什凯维奇诗10首

卡尔·桑德堡诗9首

芒达拉诗2首

穆巴迪亚特诗3首

达迪耶诗2首

威廉·华兹华斯《永生颂》

聂鲁达《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

惠特曼《哀歌》


金锁耀兜鍪 黄云拂紫骝 叛羌旗下戮 陷壁夜中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